•   炒股,就在一键之间,智慧投资,让财富迅速增长!跟随市场,赢在未来,炒股,让你成为财富的掌舵者!
  •   炒股不仅是追求短期收益的工具,更是一种智慧的投资方式。跟随市场的变化,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,实现财富的稳步增长。

实盘股票杠杆app:短线配资炒股-民营银行竞渡:欲乘AI方舟先算成本账

摘要:   “行业对科技浪潮的态度已从‘是否拥抱’的选择题转变为‘如何拥抱’的必答题。AI的价值,最终要体现在业务成效上。”2025年上半年,成功扭转去年增收...
代码 名称 当前价 涨跌幅 最高价 最低价 成交量(万)

  “行业对科技浪潮的态度已从‘是否拥抱’的选择题转变为‘如何拥抱’的必答题 。AI的价值,最终要体现在业务成效上。”2025年上半年 ,成功扭转去年增收不增利的一家民营银行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,将AI技术嵌入核心业务场景,真正实现效能提升是民营银行摆脱传统业务模式、实现高效获客的关键。

  然而 ,AI技术的落地尚存阻碍,安全 、成本以及效益是银行的主要顾虑 。

  “近几年银行普遍面临IT预算紧缩的困境,而完整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成本多在数千万元级别。 ”某中小银行科技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,尽管免费的AI模型可降低银行初始部署成本 ,但后续的算力资源投入、模型持续训练、团队人才建设等对部分民营银行来说也是不小的成本开支。

  头尾阶梯分化态势显著

  多家民营银行2025年上半年业绩指标随着其股东财报浮出水面 。具体来看,浙江网商银行 、江苏苏商银行、四川新网银行为“千亿俱乐部”成员 。截至6月末,这三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分别为4835.55亿元、1436.08亿元 、1056.96亿元。福建华通银行 、梅州客商银行、温州民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分别为375.66亿元、430.95亿元 、511.95亿元。

  经营业绩方面 ,浙江网商银行、四川新网银行、江苏苏商银行排名居前 。上半年,这三家银行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0.05亿元 、34.12亿元、29.36亿元;分别实现净利润20.47亿元、4.86亿元 、4.19亿元。

  而其他民营银行营业收入多在15亿元以下,净利润多在4亿元以下。例如 ,北京中关村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.31亿元、净利润1.23亿元;福建华通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.49亿元、净利润1.29亿元 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资产规模为517.44亿元的湖南三湘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.51亿元 、净利润-2.41亿元。对比去年同期,该行资产规模、营业收入、净利润均有所下滑 ,其中净利润同比下降超400%。

  对此,该行股东湖南汉森制药在其2025年半年报主要控股参股公司情况说明中表示,湖南三湘银行利润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,主要原因是小微企业经营难度加大,作为主要服务普惠小微企业客户的金融机构,信用风险上升 。

  此外 ,需要说明的是 ,作为行业龙头,微众银行尚未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。根据微众银行2024年年报,截至2024年末 ,微众银行资产规模6517.76亿元。2024年,微众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81.28亿元 、净利润109.03亿元 。

  资源禀赋与科技能力是关键变量

  “民营银行业绩分化显著的核心原因是在资源禀赋 、生态支撑和科技能力等方面差距明显。”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,例如网商银行背靠阿里巴巴生态 ,能够高效获取海量的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,同时能够深度利用阿里巴巴平台的大数据等资源,形成数字驱动的业务发展模式 ,从而实现业绩增长。

  曾刚表示,许多中尾部民营银行自有客户基数有限,主要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 ,抗风险和盈利能力薄弱 。此外,头部民营银行在金融科技、合规能力等方面投入较大,能够持续优化成本结构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,而不少中尾部民营银行在IT 、人才、风控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,经营步伐落后,导致分化愈演愈烈 。

  事实上,民营银行聚焦发展零售信贷 ,主要为小微企业、个人消费等提供信贷支持,客户下沉特点明显。随着其他银行业务下沉,民营银行面临的同业竞争加剧 ,差异化竞争优势弱化。对于部分民营银行来说,业务结构相对单一,科技实力不足 ,导致其业务触角延伸受限,整体存贷款业务拓展均面临压力 。

  因而,常有民营银行以高息揽储来吸引客户 ,但长期维持过高 、不合理的存款利率势必会增加银行自身经营成本,对经营利润形成挤压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民营银行应在运营管理中更多依赖金融科技 ,此举不仅有利于覆盖更多的客户群体 ,还能降低成本支出。

 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,AI无疑成为民营银行破局的关键 。

  “我们的目标是人人AI,处处AI。让每位员工都能便捷使用AI工具 ,覆盖全行各条线。 ”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、净利润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的新网银行信息科技总监毛航直言,该行正在实现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转型 。2024年新网银行以试点形式落地了首个智能体应用,探索解决了十余个业务痛点 ,这些尝试为后续规模化应用积累了经验。

  破解AI落地难题成转型“胜负手”

  “从2023年小范围测试大模型到2025年规模化应用相关技术,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,但真正将AI技术嵌入核心业务、实现AI技术落地在现阶段仍是难题。”一家民营银行科技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,主要原因有三:一是安全问题,出于安全考虑,各家银行一般会采取大模型技术的本地化部署 ,对于银行算力等科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。二是成本问题,近几年银行普遍面临着IT预算紧缩的困难,小银行IT预算整体规模小 ,与大银行每年数十亿元 ,甚至百亿元的科技投入形成鲜明对比。三是效益问题,业内鲜少有大模型技术嵌入核心业务场景当中,并带来实际效益的案例。

  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看来 ,AI技术在落地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,如数据治理难,小银行普遍存在数据规模有限 、质量不高、治理基础薄弱的问题 。通用AI工具对金融行业的理解不够深入 ,难以契合中小银行的审批和数据流程 。

  幻觉问题也是一大困扰。AI大模型在金融场景中可能出现幻觉问题,导致决策失误。因此,需要在关键环节引入人工干预 ,确保大模型运行的可靠性 。在此过程中,人工复核等环节对银行而言又是一笔支出。

  此外,投入与产出不匹配也是重要问题。“AI项目的投入周期较长 ,见效慢,部分银行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收益 。此外,如果AI应用未能与业务紧密结合 ,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。 ”娄飞鹏表示 ,中小银行在科技投入方面需要采取更加务实和精细化的策略,以确保投入与效益的平衡。

  具体而言,应聚焦高价值场景 ,优先选择能解决具体痛点、快速见效的业务场景进行AI应用;轻量化部署,例如采用大模型训练后形成的小模型与客户进行交互;加强数据治理,建立或完善数据治理委员会 ,统一数据标准和口径;推动生态合作,借助开源生态的力量,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发AI应用;持续优化与迭代 ,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模型和服务 。

(文章来源:中国证券报)

你可能想看:
分享到: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