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  炒股,就在一键之间,智慧投资,让财富迅速增长!跟随市场,赢在未来,炒股,让你成为财富的掌舵者!
  •   炒股不仅是追求短期收益的工具,更是一种智慧的投资方式。跟随市场的变化,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,实现财富的稳步增长。

国内平台配资:股票配资十大公司-AI眼镜元年:下一个智能终端 变得比手机更贴身

摘要:   2025年9月,Meta正式发布新一代Ray-BanDisplay智能眼镜,功能之强大,几乎让人分不清这是产品发布,还是一场未来科技展。  这款...
代码 名称 当前价 涨跌幅 最高价 最低价 成交量(万)

  2025年9月,Meta正式发布新一代Ray-Ban Display智能眼镜 ,功能之强大 ,几乎让人分不清这是产品发布,还是一场未来科技展 。

  这款眼镜内建全彩高分辨率显示屏,能直接呈现AI回答、地图导航 、照片预览 、字幕翻译 。用户可以用眼镜查看WhatsApp视频通话 ,也可以在走路时获得实时AR导航指引。不需要时,它又能自动“隐身”,像一副普通墨镜一样静默待机。

  更令人惊艳的是 ,Meta配套推出的EMG神经腕带,可以捕捉手腕上的肌电信号,实现“虚空写字 ”般的手势控制 。用户只需在指侧轻轻滑动或捏合 ,即可操控眼镜完成音乐切换、音量调节、翻译语种切换等复杂操作。这一技术的潜力远超眼镜本身,有望成为未来人机交互的“通用接口 ”。

  这不是Meta第一次尝试智能眼镜,但可能是它最接近“杀手级应用”的一次 。

  当智能手机的红利逐渐褪去 ,“下一代智能终端”成了所有科技公司念念不忘的咒语。智能手表戴过了,智能音箱喊过了,XR头盔也试图登场 ,但他们都没能变成“新的手机 ”。直到多模态大模型从后台跳上前台 ,人们才慢慢明白:我们不是在寻找下一块“更大的屏”,而是在寻找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 。

  而眼镜,恰好站在视觉 、听觉与语言的交汇点。它无需唤醒 ,无需点按,无需低头,甚至无需你意识到它的存在。它贴在你的脸上 ,自然而然地嵌入感官系统,像是一块硬件,也像是你身体的延长 。更有意思的是 ,就在许多人花钱做激光手术、希望摘掉眼镜的同时,一股“主动戴镜”的潮流正悄然兴起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AI眼镜 ,也许真的不是“一个新品类 ”,而是下一代人机关系的起点。

  如今,市场上最敏锐的玩家已经悄然落子 。小米、字节跳动 、三星、Meta、苹果……都在暗中押注同一个方向:AI眼镜 。根据Wellsenn XR的数据预测 ,2029年 ,全球AI眼镜年销量将达到5500万副;到了2035年,这个数字或将攀升至14亿副。换句话说,再过十年 ,走在街头巷尾,你每遇到两个人,就有一个戴着AI眼镜。

  2025年6月 ,小米的首款AI眼镜登场 。小米将它定位为“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”,也是“随身的AI入口”。它搭载“小爱同学 ”,融合了拍摄 、语音助手、AI翻译、导航等多种能力 ,配有多款镜框可选,重量可控,佩戴感轻。它外观看上去像一副略厚的墨镜 ,售价却远低于XR头显的“万元门槛” 。首销3天,销量突破5万副,创下中国AI眼镜最快销售纪录。这不再是实验室的演示样机 ,而是真正意义上的“爆品原型”。

  从雷鸟到闪极 ,从INMO到李未可,如今连小米也正式落子 。中国AI眼镜产业已从“技术试水 ”全面进化为“产品战场”。根据《2025年AI眼镜产业链研究报告》预测,今年中国市场AI眼镜出货量将达到31.4万副 ,同比猛增188.5%。

  AI眼镜的崛起轨迹,看上去像是智能手机的翻版 。但走得越远,分歧也越清晰。智能手机从诞生那天起 ,就注定是个人数字生活的中枢。无论是支付 、社交、搜索还是娱乐,它都是天然的“操作中心” 。眼镜则不同 。它虽然更贴身,也有成熟的佩戴习惯 ,却从未在过去的技术演进中扮演“入口 ”的角色。在它面前的,不是技术挑战,而是一个更棘手的问题:它到底是不是刚需?

  有人或许记得2012年的谷歌眼镜。彼时它横空出世 ,头顶“未来已来 ”的光环,却没熬过第三个年头 。太贵、太重 、太张扬 、也太让人不安。那副价格高昂、体验平平的智能眼镜,最终成了极客圈的小众玩具。它试图将“炫酷感”与“实用性”拼贴在一起 ,最终却两头落空 。

  那么这一次 ,这些新入局者能否逃脱谷歌的宿命?至少可以肯定一点:他们悄悄改了路线。尤其是中国企业主导的新一代AI眼镜,已不再执迷于“沉浸感 ”,不再讲“虚拟世界” ,更不靠炫技吸睛。

  它们主打的是三个词:轻量,自然,日常 。就像“李未可”这款AI眼镜 ,重量不到37克,是真正可以戴一天的AI眼镜。它不搞AR,不玩VR ,更不讲XR的未来感,但搭载自研720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,支持180多种语言翻译。你甚至不觉得它智能——它只是默默翻译、轻声提醒 ,在导航中一句话引你转弯,在旅途中陪你随口唠嗑 。Ray-Ban Meta 的爆红正是另一个印证——好莱坞影星戴的飞行员墨镜,如今搭载上Meta的AI助手后 ,已售出超过200万副。一副智能眼镜 ,能火得像一款潮牌墨镜,也说明了什么是真正的“轻而有力 ”。

  技术只有落在真实生活,才算真的技术 。接下来 ,我和各位读者分享一下AI眼镜正在进入的八个真实场景 。这不是想象,也不是科幻电影的概念图,而是AI眼镜已经在悄然介入的现实场景。

  在翻译 、教学、巡检、骑行 、运动、导览、安全等各行各业 ,它正以“智能但不打扰”的姿态,慢慢嵌入日常。

  1.机场翻译器:环游世界不用换语言包

  一位中东出差人,在伊斯坦布尔机场用AI眼镜实时翻译土耳其语广播 。眼镜自动识别语种与内容 ,在耳边用中文清晰播报登机信息。无需掏出手机 、反复确认,那副眼镜像是一个悄声提醒的随行翻译官。

  2.课堂讲解器:历史课从“讲台”跳进“镜片 ”

  初中生戴上AI眼镜,镜片中出现兵马俑的3D动画模型 ,伴随同步讲解:制作工艺、出土地点、战国背景……原本昏昏欲睡的课堂,突然变得鲜活 。那副眼镜不是知识的搬运工,而是沉浸感的制造者。

  3.手术辅助器:医生的“第二双眼”

  一位三甲医院外科医生 ,在手术中佩戴AI眼镜 ,调出患者的术前CT和既往病历,系统还自动推荐术式路径。语音操作实时切换模式,远程专家通过镜头同步画面 。多了一副眼镜 ,手术室也多了一份判断力。

  4.维修助手:工人的“万能说明书”

  电力巡检员戴上AI眼镜,扫描变压器识别出老化零件,眼镜自动弹出维修流程 、注意事项 ,并支持语音指令拍照存档。纸质手册退场,这副AI眼镜让说明书变成了“耳边人 ” 。

  5.骑行导航器:你骑车,它看路

  早高峰时段 ,一位骑行者佩戴AI眼镜,实时播报红绿灯倒计时、路线变更、积水预警。通勤途中,语音操作接听电话不分心 ,转弯指令直接入耳,精准到米。这副AI眼镜让你安心前行,它负责思考 。

  6.健康教练:不是健身环 ,而是健身眼

  慢跑者佩戴AI眼镜 ,实时监测心率 、步频 、呼吸节奏,并智能推荐配速;游泳时,眼镜自动记录划水频率、姿势误差 。这副AI眼镜让每一次运动都被看见 ,每一次进步都被记录。

  7.景区导览器:文物主动开口说话

  在苏州园林,一位游客看着太湖石,AI眼镜自动识别出“玲珑剔透”的典故 ,讲述背后苏东坡的题词故事。无需扫码,无需导游 。这副AI眼镜是最不会走神的讲解员。

  8.安保监控器:AI守夜人

  演唱会现场,安保人员佩戴AI眼镜 ,识别出人群异常聚集区域,标记可疑行为者并上传后台;摄像头可实时同步推送至指挥中心。这副AI眼镜没有喧哗,也没有干预 ,但现场秩序因此更有把握 。

  但这一切,是否意味着它已经准备好,成为“下一个智能终端”?从“可用 ”到“愿意用 ” ,从“偶尔用”到“离不开” ,中间还有多少心理与技术的鸿沟?要让AI眼镜真正走进千家万户,它还必须跨过几道关键门槛。

  第一关,是佩戴体验。市面上不少智能眼镜依旧又重又笨 ,像个贴在脸上的小型投影仪 。虽然李未可做到37克,但目前大部分AI眼镜依旧重达40—50克,远高于传统眼镜的15—30克佩戴门槛。戴上半小时 ,鼻梁就开始隐隐作痛。如何让它既轻盈又强大、既全天可戴又不妥协功能,是每个厂商必须攻克的第一道关口 。

  第二关,是隐私焦虑。镜片里藏着摄像头 、麦克风 ,既能收音,又能拍照,还能同步上传。到底是工具 ,还是潜在的监控器?谷歌眼镜曾因“偷窥争议 ”被集体抵制,那些围绕数据记录、知情权、信息边界的问题,至今仍没有清晰答案 。厂商必须在技术上为隐私提供保障 ,让佩戴者和被摄者都能安心 。

  第三关 ,是交互方式。今天的大多数AI眼镜依赖语音 、眼球追踪或眨眼操作,听起来前沿,用起来却别扭。想象一下 ,在咖啡馆里大声说出“打开行程表”,四周目光齐刷刷投来,你会宁愿掏出手机 。人机交互必须足够自然 ,甚至悄无声息,才能真正嵌入日常。

  智能手机的崛起,曾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。如今 ,AI眼镜正在试图复制这一奇迹 。但这一次,它不是要变成“更小的手机”,而是要成为一种全新的交互范式。

  Meta用Aria眼镜采集多模态数据 ,希望AI能读懂你的感知轨迹,重建一个数字化的你。

  苹果则以一贯的克制打磨产品形态,试图将眼镜变成AirPods级别的时尚单品——一个轻便、封闭、自洽的AI终端 。而中国厂商 ,比如小米和李未可 ,则选择从生活的细部入手,用翻译 、导航、通勤助手,悄悄切入你的日常节奏 ,成为随身的AI伴侣。

  三种路径,三种哲学:一个想“读取你 ”,一个想“服务你” ,一个想“陪着你”。谁能最终占据人类的视线,就能主导下一个时代的入口 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智能眼镜的争夺 ,不只是下一代硬件的战争,更是AI将如何塑造“人 ”的方式之争。

  (作者胡逸为数据工作者,著有《未来可期:与人工智能同行》一书)

(文章来源:澎湃新闻)

你可能想看:
分享到: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